当前,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及“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推进,国际金融合作内容和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然而,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如何挖掘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迎接“一带一路”区域金融合作的新机遇,探索人民币国际化的新路径等问题,仍值得深入研究。
绿色金融 国际区域合作切入点
区域金融合作与绿色金融也成为本次论坛的一个热点话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承惠认为,基于绿色金融具有良好的环境和社会影响,并且又是中国在国际上拥有话语权的领域,绿色金融将成为我国开展国际区域合作的重要切入点。
她分析,由于绿色金融项目如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技术比较复杂,而产业部门每个领域又都有其专业技术,对银行来讲,哪一个项目是绿色的,哪一个项目是非绿色的,必须有一整套完整的评价体系和技术指标,这就需要发展第三方评估机构,这方面国际合作的空间非常大,可以通过政策鼓励和制度调整发展第三方的绿色环保项目评估市场。
“绿色GDP最关键的是如何核算,如何衡量环境污染的负资产对GDP的影响,在这方面中国还是相当领先的。”张承惠认为,未来中国可以在中介服务体系、绿色金融基础设施、推动绿色项目的信息系统建设、绿色债券市场、绿色信贷和其他绿色投资项目证券化以及金融监管方面,与其他国家开展区域合作。
此外,她还认为,在绿色信贷和其他绿色投资项目证券化方面,都可以在政府引导下深入合作,比如在一定区域内建立绿色专项基金,或在国际组织中强化绿色的导向,对信贷对象和各种信贷组合加上基于绿色金融标准的评估,有助于在全球更多地引导绿色投资项目。她认为,“中国的银行特别是大银行,应该加入赤道原则的行业。”
人民币国际化 金融稳定的强心剂
“人民币国际化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对国际金融体系的建设有重大意义,未来市场力量将推动人民币纳入国际储备货币篮子。”在作论坛主题演讲时,田国立如此表示。
“旧的国际货币体系亟待调整。”田国立认为,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迅猛发展,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提供了新动力,为全球金融稳定发展注入了强心剂。在贸易结算、投融资、储备货币等职能上,人民币均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中国积极推动的‘一带一路’战略,也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提供了契机。”田国立介绍,2015年前9个月,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边贸易总额7428亿美元,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额的26%,我国企业共对沿线48个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合计120亿美元,同比增长66%。“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了以亚洲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南北关系逐步逆转。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已经超越了加拿大,首次成为美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虽然与大多数的国家经贸联系紧密,但在双边经贸活动中,大多采用美元而不是人民币计价结算,货币错配问题严重。”田国立称,如果今后更多采用人民币计价结算,可以减少货币错配。
发挥比较优势 融入全球分工格局
“总体来看,与美国、日本以及印度相比,我国是少有的有低成本人才又有大市场的经济体,且拥有资本相对充裕的产业配套能力。”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陈卫东分析,“在这样的比较优势下,中国融入全球分工格局,应该从过去的以接受为主,转向承上启下的双层角色变动。”
“中国比任何时候更需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解决经济增长转型和动力切换的问题。”有专家表示,从全球视野来看,中国经济无论从制度上还是对外依存度上,对外开放程度已经越来越高。在这个过程中,核心的问题是切入到国际分工合作中,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
同时,设定承上启下的优先合作对象,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与国家“一带一路”的大战略紧密配合,针对当前产业升级过程中特别需要引进的经验和元素,重点确立合作对象。此外,对外转型要分析各个国家的比较优势以及经济发展是否具有起飞的条件。
如何抓住产业升级的机会,推动区域金融合作?陈卫东提出,融入全球产业分工格局,重要的是统筹好国内产业升级和对外产业输出的关系。通过加强和发达国家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生产技术,推动国内区域经济的发展。通过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利用比较优势。
“更紧密地产业合作关系自然会带来金融合作的基础。”陈卫东认为,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将是人民币扩大国际使用和加强区域金融合作的重要推力。双边或区域内的深度金融合作可以提升我国与经贸合作伙伴的合作层次。
京ICP备15039090号-19349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