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是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性,体现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方面。保险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对于提升和改善行业声誉和形象,推动现代保险业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行业特点着重突出
《指导意见》分为六大部分,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
险企在推动创新融合发展,构建开放共享和谐社会方面也应有所作为。《指导意见》指出,险企应积极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推动企业战略与国家战略相融合,支持和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和工程建设,拓展保险服务实体经济和改善民生的领域,创新保险行业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机制和手段;参与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融入社区和新农村建设,积极参与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项目,推广治安保险、社区综合保险,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等产品,开发针对弱势群体的创新公益保险产品,积极支持教育助学、养老医疗、孤残帮扶、疾病研究等社会事业。
具体而言,险企应注重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服务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发展。围绕人民群众健康、医疗、养老等方面的保险需求,参与构建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经济补偿机制,在灾害救助和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发挥保险风险管理功能,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发展绿色保险促进环境保护”。此外,《指导意见》指出,险企应创新环境保护机制,推广绿色保险,优化环境污染相关的责任保险产品,推动生产企业加强环境风险管理。并且利用科技保险支持环保科技创新,加大对环保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为新能源、清洁生产、环境治理、循环经济等产业提供更好的保险服务,促进生态环境改善。
经营体现社会责任
《指导意见》还注重通过经济、法律、道德等方面的行为和措施,有效管理企业经营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要求险企提升经营管理绩效,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共赢。
此外,《指导意见》提出,要让员工分享企业发展成果。重视员工发展,依法与员工签订并履行劳动合同,建立员工薪酬正常增长机制,实施员工福利计划,加强工会组织建设和职业教育培训,为员工创造平等发展机会。同时,落实企业环境管理责任,建立环境管理长效机制,制定节能降耗政策,认真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实现绿色运营;在企业管理和采购中积极采用环保技术和产品,在合作方选择中注重考察环境指标,促进上下游产业链实现绿色发展。
具体要求险企首先应在经营管理中体现社会责任,改善企业管理,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投入产出水平,持续为股东、客户和社会创造价值,增强保险行业在金融市场中的竞争力,将社会责任指标融入产品研发中,提供具有社会效益的产品和服务;其次在提升透明度中体现社会责任,优化治理结构和机制,遵守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在经营决策中充分考虑社会效益,坚持诚信经营,及时准确向社会公众披露信息,重视保护消费者知情权,自觉接受利益相关方的监督;再次应在优化服务中体现社会责任,聚焦主业做好服务,支持技术进步和创新,推动运用新技术创新保险服务方式,提升客户服务水平,注重保护保险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妥善处理消费者提出的投诉和建议,切实保护保险消费者权益。
工作体系日益健全
与此同时,《指导意见》还要求险企制定社会责任规划,健全社会责任工作体系。
首先要加强社会责任工作统筹规划,学习先进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与实践经验,编制社会责任工作规划,健全社会责任组织体系,明确领导机构和管理部门,切实保障工作规划实施,促使全体员工实现岗位职责和社会责任融合,在日常工作中履行社会责任;其次要提高社会责任报告编制质量,参照国内外主流的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标准,每年4月30日之前编制和发布上一年度企业社会责任年度报告,披露企业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履责理念、措施和绩效;再次要完善社会责任报告编制和发布流程,编制工作做到及时、规范、持续、创新,不断完善和创新发布形式,在保监会指定的信息披露载体发布之外,注重利用新媒体提升发布和传播效果,通过编制和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提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水平。
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把保险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与保险机构服务评价体系等监管工作结合起来,促进《指导意见》的落实,指导保险社团组织加强对保险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培训与交流,进一步提升保险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水平与成效。
京ICP备15039090号-19349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