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人民币汇率在跌宕起伏中开局。汇率波动不仅体现在在岸人民币(CNY)、离岸人民币(CNH)对美元的即期汇率上,而且,二者之间的价差也随着汇率波动幅度的增大而增大。有分析人士认为,与以往相比,此次行情的振幅与波动率均明显加大,方向也由此前的单边走势转变为双向波动,不可预测性有所增加。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表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波动,其中既有经济因素的影响,也有金融因素的影响,既是顺应去年8月11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改革之后市场因素占主导的结果,也是美联储加息政策外溢效应的持续发酵导致。同时,也有国际空头在离岸市场上做空人民币的因素。
长期以来,观察人民币汇率的视角主要是看人民币对美元的双边汇率。2015年12月,美联储宣布启动近10年来首次加息。美联储加息的溢出效应蔓延至全球,对人民币也产生了影响。
与此同时,我国正处在金融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自贸区扩容、政策试点稳步推进。2015年底,人民币成功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开始发布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将人民币主要挂钩美元的双边汇率转变为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有效汇率,增加了汇率的透明度。
就此,宗良表示,考虑到近年来我国出口国构成转变以及“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虽然美国仍是我国第一大出口国,但是新兴市场国家正逐渐成为我国出口的重要方向。由此,参考一篮子货币的多边汇率与参考单一货币相比,更能反映一国商品和服务的综合竞争力,也更能发挥汇率调节进出口、投资及国际收支的作用。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告诉记者,从2014年开始,人民币对美元已经连续两年贬值。2016年伊始,人民币贬值的压力依然存在。过去10年,人民币名义汇率总体处于单边升值的过程,而央行更多地侧重于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和不断完善,以使人民币汇率机制更加市场化,人民币汇率水平更好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
温彬表示,汇率的变化已经与人民币国际化和国家战略高度相关。人民币汇率走势不仅取决于其他国家的经济走势和货币政策变化,还取决于国内宏观经济是否能够企稳回升。他建议,应加快发展外汇市场和衍生品市场,满足市场避险需求。
而整体来看,我国自2005年推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汇率避险工具逐渐完善、市场参与主体日益丰富、银行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理念也日趋成熟,市场各参与主体已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根据国家外汇局数据和市场反应,目前,国内企业在汇率避险操作上,已经改变了过去单边交易策略,衍生产品交易尤其是期权交易趋于活跃。2014年,我国境内银行间外汇衍生品交易量首次超过外汇即期后,2015年外汇衍生品交易呈井喷态势。
“这既反映了市场的自主性调整,也显示了政策支持的效果。传统避险工具如外汇远期、掉期可以直接根据当前市场价格锁定未来外汇成本,消除了不确定性。与之相比,外汇期权和期权组合产品则极大地提高了企业进行外汇风险对冲的灵活性,客户可以从自身对相关风险和收益的判断出发,采取多样化交易策略,进行合理配比。”一位交易员表示。
此外,从2016年1月起,央行还延长银行间外汇交易时间至23:30,并进一步引入合格境外主体。此举丰富了境内外汇市场参与主体,拓宽了境内外市场主体的交易渠道,有利于促成境内外一致的人民币汇率,使外汇市场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
采访中多位专家表示,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及国内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加深有助于吸引海外资金投资人民币资产,但受美元加息和国内投资回报率短期下降等因素影响,资本净流出压力仍存在。专家表示,总体而言,2016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不具备持续大幅度贬值基础。当前,我国坚定推进金融改革和经济转型,旨在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劳动生产率。随着改革成效逐步显现,投资者对中国经济长期信心将再次增强,这将有效封闭人民币汇率下行空间。
谈及2016年人民币汇率走势,宗良认为,随着人民币成为全球重要货币之一,人民币汇率的形成和影响机制也将更趋复杂,未来,人民币汇率将呈现出以下三方面运行特征:一是汇率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不会变。未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将坚定市场化方向不变,并在操作上采取中间价市场化与盯住一篮子货币两个手段。二是双向波动的运行特征不会变,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会自主波动,而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基本稳定。2016年开局情况表明,今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主要以双向波动形式运行,不会出现一贬到底的局面。三是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不断推进,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今年有望继续保持基本稳定,尤其对非美元货币可能呈现总体升值格局。
来源:金融时报
京ICP备15039090号-19349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