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这是李克强总理在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及“十三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时明确的“第一目标”。
根据测算,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十三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长保持在6.5%以上。届时,我国经济总量超过90万亿元,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回顾“十二五”,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国顺利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实现了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成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和主要对外投资大国。结构调整取得标志性进展,服务业成为第一大产业,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加深,消费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的如期实现,也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发展的信心来自于巨大的潜力。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不久前在解读“十三五”规划建议时表示,“十三五”时期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是具备条件的。全球经济格局利于中国经济发展,中国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下一轮经济复苏和增长取决于技术革新、产业革命,这正好和中国创新驱动形成了历史性交汇,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机会窗口”。此外,中国有13亿人口、9亿多劳动力、7000多万市场主体,中国经济具有巨大发展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中国有决心也有条件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
发展的信心还来自于改革的动力。推动经济中高速增长和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是“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为顺利实现“双中高”的历史性任务,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侧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十三五’规划的一条主线。我们必须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来矫正要素配置的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徐绍史就“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答记者问时指出。
李克强总理强调,当前发展中总量问题与结构性问题并存,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做减法,又做加法,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使供给和需求协同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由此看来,中国经济今后五年不但有保持中高速增长的良好条件,而且具备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发展转向更多依靠人力人才资源和科技创新,既是一个伴随阵痛的调整过程,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升级过程。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发展的不竭力量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9亿多劳动力、1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是我们最大的资源和优势。只要闯过这个关口,中国经济就一定能够再创辉煌。
京ICP备15039090号-19349444